分類
家長園地

為甚麼小朋友會有完美主義性格呢?

資料來源:精神科專科醫生許龍杰 

 

完美主義的小朋友可能會有自閉症譜系障礙或強迫症等問題,其實完美主義往往出於小朋友對自己要求過高,每件事情都要做到最完美。當做不到最完美的時候,便會常常自責。有些小朋友當他拿不到100分,只取到99分,回到家只為了1分就不停哭泣,十分擔心。

 

但有時候完美主義的想法並不是出自小朋友,亦有可能是來自家長,例如有時候如果小朋友拿到99分,作為家長有否問過他們:「為甚麼你拿不到100分呀?」如果你這樣說,其實都加入了一些完美主義因素到小朋友的思想中。小朋友的心理很容易受成人影響,如果成人每件事都要求做到100分,他們很多時便會將這些壓力內化,變成對自己的要求,於是他做不到想做的事便會感到焦慮。

 

焦慮會引致甚麼情況呢?焦慮會導致經常無法入睡、非常緊張、經常要到洗手間、搣手皮、心跳加快、冒手汗、手震,甚至會害怕上學。他會覺得應該怎麼辦、我少拿了1分、我弄扔了通告,明天上學時老師會責罵我的,那麼不要上學了。這些是完美主義小朋友經常出現的情況,不單只是焦慮症,很多小朋友會變成有抑鬱症。

因為長時間發現做不到家長或老師的要求,變得常常會哭、不快樂,甚至有自殺的念頭。那麼家長要如何處理有完美主義的小朋友?

 

第一,首先要察覺到這個問題,不要看到小朋友做得很認真,很像乖學生,就認為一直沒有問題。愈是乖的學生,你愈是要小心,究竟他對自己的要求會否過高?

 

第二,家長要留意自身。究竟自己有沒有做得很完美?家長也反省一下自己,小時候你自己是不是每件事情都100分呢?你平常是否每件事都做得好?上班的時候是否都做得完美?你的上司又有否責備過你做得不好?如果你自己也做不到完美,為何你又要求小朋友要做得到呢?

第三,就是要留意完美主義的小朋友,會否有很多焦慮症及抑鬱症的症狀。如果如卜述所說,小孩睡不著、手震、心跳加快、冒汗、搣手皮、常常去洗手間,甚至是抑鬱,想得很負面或甚有自殺的念頭,那就一定要帶他去看醫生。如果焦慮症及抑鬱症惡化,後果非常嚴重。

分類
家長園地

家長與孩子的情感語言

撰文:家庭動力兒童遊戲治療師

  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李慧芝

 

在我們的成長經驗中,我們都甚少被教育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。學校和社會均著重培育兒童的認知、分析和解難能力等,所以我們大多習慣討論事情和觀點,很少直接用說話來表達情感。即使家人之間的交流和對話,我們也不習慣分享彼此內心的感受。

 

有家長會問,我以行動(例如擁抱、親吻孩子)來表達對孩子的關懷,不已經足夠了嗎?父母有必要用言語肯定和回應孩子的感受及需要嗎?

 

父母以行動表達對孩子的愛當然重要,但父母對子女的同理回應,能夠更具體和切實地讓孩子體會到,父母是明白和接納他們的想法和感受。這不但能強化親子關係,建立孩子的安全感,子女亦能從中學習如何以語言表達情感和需要,有助減少孩子以不良行為表達內心困擾。

 

事實上,情感的語言的確不是我們日常習慣的語言,很多父母都擔心,假如肯定和同理回應孩子的負面情緒,可能會縱容和加劇孩子的不良行為。例如當孩子因失去心愛物件而感到傷心時,父母都會害怕重提事件,會觸及孩子傷心的感受。父母或許會對孩子說:「不要緊,玩別的便是了!」、「試試看能否買另一個代替吧。」父母都希望透過解決孩子的問題,安撫他們的情緒。

 

然而,這樣孩子不但無法從父母的回應中,學習如何接觸和了解自己的感受,並有效調節自己負面的情緒,更沒有機會從挫敗中汲取經驗,         建立責任感。

 

假如父母可以設身處地,從孩子的角度了解他們的經驗,並嘗試說出他們的感受,即使簡單一句「我想,你失去了你最心愛的物件,你一定很傷心、難過。」這對於孩子而言,已經給予他們最有力的支持和安慰,使他們更有信心和勇氣地面對生活的挑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