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:家庭動力創辦人及行政總監

           婚姻及家庭治療師

          兒童遊戲治療師吳綺琴

很多家長都這樣投訴,説子女愈大愈不願意跟父母説話,感情變得疏離冷漠。父母開始不知道子女的腦袋裡想甚麼,他們的學校生活是怎樣的,朋友是怎樣的。就眼睛所見,都是打機、看電視、上網、Whatsapp、WeChat和Instagram!父母不期然產生一種無形的不安,因為與所愛的子女好像脫了軌,沒有連繫一樣!父母愈不安,愈想把子女拉回身邊。但所用的方式,往往是查問、規管、批評和責備,對孩子的行為既不理解也不信任。父母的「著緊」及「關心」,在孩子的角度,只感到父母操控及無理!結果父母愈想拉近子女,子女愈想逃避父母!這種追逐令親子關係變得緊張而難堪,實在十分可惜!

 

無論對社會的演進及下一代的培育,父母的角色都最為重要。父母的責任是多重的:關愛、供養、教導和示範等等。最能令父母與子女的關係連繫起來,產生正面的互動,就是父母傳遞愛與關懷的方式,能令子女真正感受得到。有時父母會驚訝地問:「我這樣還不算是關心嗎?他怎可能感受不到呢?」其實每個孩子的需要可能不同,他們渴望得到關心的模式也可能不一樣。若父母不是用孩子的角度出發,只一廂情願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,及用自己習慣的方法去關心,就算父母圍著孩子「氹氹轉」,都一樣可能產生以上的的結果:一個追、一個走!

要讓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的愛及關懷,關鍵在於父母的著眼點是在孩子本身,抑或只是在孩子的表現。父母的關懷若是在孩子身上,孩子一定會感受得到,他們亦會以正面的方式來回應。若父母關心的只是孩子的表現,孩子遲早會與父母疏離,甚至把他們拒之於門外。

若我們對比以下這些父母對孩子的説話,就可知道「關心孩子」與「關心孩子表現」的分別:

當父母放工回家問孩子:

A「你今天返學開心嗎?」

B「今天的功課你做好了嗎?」

孩子測驗拿了65分,父母說:

A「你拿了這個分數是否很失望呢?也許你會感到不開心,你可與我分享你的心情啊!」

B 「你平日又懶又不專心,這樣可以拿到好成績嗎?你若不再更努力,下次還會不及格添,甚至有機會留級!」

在忙碌的生活節奏中,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實不容易!與子女建立正面的互動及連繫,才能在孩子成長的路途上,不斷給予鼓勵及支持。如果稍一不慎,選擇了錯誤的表達方式,縱然父母心裡有很多愛,子女也未必接受!